Language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12-27

IM体育未来产业“点亮”老能源基地活力之光

IM体育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催生出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科技、生物技术等新的产业方向。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山西省近年来高度重视未来产业的发展,将之当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并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创新成果。   新能源优中培精 加速直道冲刺   近日,在我国重要的煤焦基地山西省吕梁市孝义,3辆满载“乌金”的第二代氢能重卡从这里出发,顺利抵达天津南疆中部货场,卸货后再从天津港装载货物返回山西,发运里程1500余公里,全程仅需三次补能。这是氢能重卡商业化运营的一次探索。   2020年以来,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山西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山西以煤为基,依托汾河东西两岸的晋中和吕梁两市,延伸产业链条,从“灰醇”“灰氢”入手,开启了“左手向醇,右手向氢”的能源变革之路。   吕梁市依托氢能产业链企业,持续深化布局“气—站—运—车—用”氢能全产业链条,建立起氢能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氢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平台,带动氢能重卡车辆性能不断升级。“与第一代相比,第二代氢燃料电池电堆静音、节能、功率增大。”氢能重卡司机郭超会说。   为了推动氢能产业链发展,吕梁市持续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产业基金。吕梁市市长张广勇说,力争到2025年全市的制氢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建成加氢站50座,产业链总产值超过200亿元。   新能源产业在山西不断涌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不断发掘能源禀赋,延伸产业链,向“绿色”要生产力的结果。   甲醇是一种化工原料,但在晋中市,发展甲醇能源已经有40多年探索,晋中市也是国内较早进行甲醇汽车探索的地区。在不断突破甲醇能源汽车低温启动、腐蚀性等难题后,甲醇汽车被广泛应用在货物运输以及乘用等领域。   “发展甲醇能源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延伸煤炭产业链,通过技术突破让老产品焕发新动能。”晋中市委书记常书铭说。   在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的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甲醇重卡总装车间,工人李晋龙正在对车辆底盘进行校正。“现在甲醇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我们的生产一直是满负荷运行。”李晋龙说。   近年来,晋中市把发展甲醇经济作为实现“双碳”目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自2022年全国首条年产1万台甲醇重卡生产线投产以来,晋中市已累计推广甲醇重卡3000余辆,并销往全国各地,晋中市生产的甲醇汽车成为行业引领者。   目前,晋中市正持续扩大甲醇汽车及相关领域发展场景,力争到2025年实现年生产10万辆甲醇乘用车、年制备100万吨甲醇、建成100座以上甲醇加注站、年生产5万辆甲醇重卡、建成5个甲醇经济小镇的目标,建设“车、醇、运、站、捕”全链条的经济生态。   新材料有中育新 推进弯道超车   “折叠屏”手机之所以可以实现弯曲折叠,是因为一种特别的新材料——手撕钢。这种新材料既扛得起不停折叠的磨损,又薄如蝉翼符合手机轻薄的需求。“手撕钢”学名叫“不锈钢精密箔材”,厚度仅有0.015毫米,也就是一张报纸的七分之一,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高端设备制造行业。   过去,由于不掌握手撕钢技术,国内相关材料需求常常陷入“无米下锅”的境地。2016年,中国宝武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精密带钢公司)“手撕钢”研发团队成立。   研发团队在钢铁上下足了“绣花功”。“研发的一千多天里,我们经历了711次实验失败,攻克了452个工艺难题、175个技术难题。”太钢精密带钢公司首席箔材工艺工程师廖席说。   2018年底,研发团队成功研发出厚0.02毫米、宽600毫米的宽幅“手撕钢”;2020年又成功研发出厚0.015毫米、宽600毫米的“手撕钢”,打破了纪录,突破了“钢铁极限”。近年来,太钢精密带钢公司在“超平、超薄、超硬”领域持续深耕,在“手撕钢”的基础上不断突破技术天花板。   在新材料方面,山西聚焦前沿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企业,推动了新材料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这些新材料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山西省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位于山西省清徐县的山西中科美锦碳材料有限公司,洁白的玉米淀粉经过搅拌、碳化、活化、纯化等一系列工序后,变成了新材料——超级电容炭,这种材料主要被应用在超级电容器领域。   超级电容器是传统电容器和充电电池之间的一种新型储能装置,它的储能量是传统电容器的数万倍,具有功率大、循环寿命长等优点。“比如我们现在手机用的锂电池,充满电需要1个小时左右,但是超级电容器在1分钟以内就可以充满,而且不论严寒酷暑性能基本不打折扣。”中科美锦总经理朱庆华说。   2015年起,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投身于电容炭国产化技术的攻关。他们尝试过上百种原材料,最终找到了最理想的原材料——玉米淀粉。   目前,电容炭生产已成功将产品从实验室搬进了量产工厂。超级电容器在各领域应用前景充满无限可能,已经应用于轨道交通、城市公交、智能电网、消费电子等重要领域和环节,电容炭也将迎来广阔的市场。   新装备新中求变 助力换道领跑   走进山西潞安化工机械集团的生产车间,可以看到一个身高约30米、体重500多吨、腰围5米左右、名叫“晋华炉3.0”的大气化炉。它能将煤炭“变成”气体,从而让黑色的煤炭变成清澈的汽油、甲醇、氢等清洁能源产物,实现煤炭的清洁化利用。   潞安化工机械集团晋华炉设计负责人贾雷说,这个大家伙不挑食,高灰分、高灰熔点、高硫的煤它都能消化,解决了煤气化产业一直以来的痛难点,并且能将燃烧反应产生的蒸汽进行回收再利用,十分高效而节能。   中国煤化工市场曾长期被国外煤气化技术和装置占据。2001年起,潞安化工机械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并于2006年研发了第一代晋华炉。2011年“晋华炉2.0”投产使用,相比第一代,检修成本大幅降低,装置运行更加稳定,煤种适应性也更广泛。后来又将气化反应后的余热利用起来,于是“晋华炉3.0”应运而生。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山西省近些年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形成了从原材料、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车辆及工程车制造到检修以及运营维保完整体系,占领了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高地,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在位于内蒙古霍林郭勒的南露天煤矿,干净明亮的远程驾驶室内,6块高清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煤矿开采场景,采掘司机王永胜缓缓推动手柄,数公里外的一台大型挖掘机挖煤、装车,半分钟就能完成一次采掘循环。   这台挖掘机一铲斗的容量相当于一节多火车车厢的容量,高度相当于8层楼高,体量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总重量近2000吨。这台“巨无霸”是由太重集团研制。   “我们研发的5G远程操作大型矿用挖掘机,实现完全的无人操作,制造出拥有‘智慧大脑’和‘强健体魄’的电铲机器人,推动我国‘智慧矿山’的建设。”太重集团智能采矿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智能化所所长岳海峰说。   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智能化还促进了重型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使其能够更好地协同工作,优化生产流程和资源配置。在山西,这种智能化变革正在焦化、钢铁、铸造等传统行业上演。(记者 张磊)
12-27

IM体育哈电电机磁极焊接机器人工作站投产

IM体育机器人焊接。记者 李爱民摄   近日,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数字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磁极焊接机器人工作站正式投入生产运行,生产效率比人工焊接提高约40%。   磁极是水轮发电机转子中的关键部件,其焊接质量对机组的高效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相较于传统的焊接方式,磁极焊接机器人工作站具有焊接精度高、稳定性好和效率高等优势。   焊接机器人工作站利用精密的视觉识别系统,可以迅速捕捉焊接目标的特征和位置,保证磁极冲片间的间隙不超差,实现高精度焊接作业。   “在输入焊接指令后,焊接机器人能够按照预设保持不间断作业,生产效率比人工焊接提高约40%。采用机器人焊接,操作者远离粉尘环境,保障了操作者的身体健康。”哈电电机智能制造工艺部智能室主任贾瑞燕说,目前,哈电电机已建成5台(套)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预计今年还将建成1条不锈钢管路智能焊接生产线、1台(套)智能机器人打磨工作站。(张弘 记者李爱民)
12-27

IM体育中国中部能源基地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IM体育  这是5月30日拍摄的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天宇 摄   新华社太原6月14日电(记者梁晓飞、李子怡、牛少杰)中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近年来,中部能源基地在提升能源兜底保障能力的同时,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广低碳运输等,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产业体系。   一块煤炭的低碳变身   “钠离子混合电容器具有高功率密度、长寿命且能量密度可观等特点,未来可替代铅酸电池,在大规模储能领域更具发展潜力。”在6月13日于山西省阳泉市举办的第三届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景虹说。   论坛主办单位之一的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曾是一家老牌煤炭企业,也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无烟煤恰好是钠离子电池碳基负极材料的上佳原料,双方合作很快开展起来。   如今,该集团已通过全国首批钠离子电池测评,成为全球首批钠离子电池电动二轮车商业化应用企业。近日,其生产的钠离子电池工商业储能柜刚刚下线。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部省份积极推动传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煤炭从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成为中部能源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工作人员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发展公司的捻线车间对上纱架空锭位进行小丝更换(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河南省平顶山市产业结构曾长期偏煤偏重。经过多年产业优化升级,这座中原煤城初步完成从“一煤独大”到“一主多极”增长的转换。   走进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尼龙产品展厅,除了琳琅满目的各种化工原料,还有飞机轮胎、神舟飞船部件,以及时尚靓丽的运动服装等。   “平顶山市绝大多数煤炭产能来自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去年集团煤炭产量只有三成用作燃料,其余全部用作煤基化工原料。”集团科技创新管理部总监范新川说,一块黑乎乎的原煤在这里被“吃干榨净”。   以煤基化工为支撑,平顶山市政府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携手打造“中国尼龙城”,大力打造尼龙化纤纺织、工程塑料两大产业集群,推动煤化工、盐化工、尼龙化工协同发展。   一度电里的绿色含量   一片4.96万亩的采煤沉陷区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所覆盖,大大小小的山梁上横亘着一排排的光伏板,它们不断将绿色能源送入电网体系。   但在2015年之前,这里却是黄沙漫天的撂荒地,植被覆盖率仅有10%左右。山西省大同市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时间、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当地因地制宜,在沉陷区上建起了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   “基地于2015年9月开工建设,2016年6月30日全部并网发电,一期装机100万千瓦。”大同市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伟说,运行近8年来,基地的光伏组件不断升级迭代,已累计发电124亿千瓦时。   这是5月30日在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拍摄的光伏板。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大同市能源局数据显示,去年大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875.44万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到52%。今年以来,一项总装机600万千瓦的采煤沉陷区风光新能源基地正在抓紧建设,“绿电”比重将进一步提升。   “算力和大数据产业竞争的最终基点是能源,包括新能源。”中联数据集团副总裁马超说,他们5年前就决定将中国目前单体最大的数据中心园区集群之一——中联绿色云谷产业基地,建设在距离北京较近的大同。去年算力中心用电量10.6亿度,今年预计超过20亿度。   从“输煤炭、输电力”向“输算力、输服务”转变,大同市积极推动数据中心、算力、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凭借冷凉的气候、充足的能源供给、较高的绿电占比,大同市吸引了秦淮大数据、中联数据等一批头部企业集聚,去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突破100亿元。   一辆重卡的减排之路   5月底,一队氢燃料电池重卡安全抵达天津港货场,卸货后再从天津港装载货物运回山西。山西鹏飞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郑鹏说,从山西省孝义市往返天津港,发运里程1500余公里,沿途使用三个加氢站补能,这是氢能重卡首次在中远距离实现纯商业运营。   中部地区是重卡运输的重要通道,仅在山西就有数十万辆重卡汽车行驶在公路上,一场绿色运输革命正在中部地区悄然发生。   6月9日,一辆电动重卡驶入河北省沧州市境内的石黄高速黄骅服务区换电站准备更换电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6月初,山西忻州至河北黄骅港开通换电重卡运输干线。这条交通干线长550公里,途经石黄、沧榆等高速公路,沿途服务区设置了11座换电站,为电动重卡搭建起一条绿色运输通道。   在湖南株洲,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去年建成了中国首条电气化公路示范线,为重载公路货物提供新选择;在山西晋中,一辆辆甲醇重卡奔向全国,绘制出甲醇经济产业蓝图。   正在建设从山东省日照港至山西省侯马市充换电通道的山西绿电通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庄见华算了一笔账,进行电动替代后,物流成本下降20%到30%,从侯马到日照一个来回每吨货能节约50元成本。“侯马市周边每年的运力能达到1000万吨,节约的物流成本相当可观。”
12-27

IM体育湖南在建最长公路隧道贯通

IM体育  湖南日报10月28日讯(全媒体记者 孟姣燕 通讯员 石伟林)经过700多个日夜奋战,湖南建投旗下湖南路桥承建的城龙高速公路南山2号隧道实现双向贯通。至此,这座湖南省内目前在建最长的公路隧道关键控制性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南山2号隧道为双向四车道分离式特长隧道,左洞全长4294米,右洞全长4279米,最大埋深约290米,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施工作业条件极为复杂。隧道位于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地形起伏大,沟谷深切,隧道洞身围岩间破碎带较多,自稳能力差,掘进过程中洞顶易产生坍塌。此外,隧道区构造裂隙地下水丰富,呈带状分布,隧道施工时突涌水风险较大。   面对山区复杂的施工条件,建设团队优化施工方案,采用双臂凿岩台车、防水板自动挂布台车、钢拱架液压立架台车、智能钢筋网焊接机、隧道防坍塌预警系统技术等“四新技术”,克服诸多难题,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12-27

IM体育七师胡杨河市电子新材料产业聚能成群

IM体育  11月25日,位于天北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天北经开区”)的新疆紫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琅电子”)化成箔生产车间内,12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加紧生产。   紫琅电子是一家集铝电解电容器、专用中高压化成箔、研发、制造、销售的专业公司,成立于2023年4月,是江苏南通三鑫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全资子公司。今年以来,公司一边忙生产、一边忙建设,大力整合资源要素,投资建设电解电容器及电解电容器专用化成箔项目,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促进产业“链式”发展。   “今年2月,公司正式投产。一期投入6条生产线。截至10月,实现生产总值六千万元左右。同时,后面的6条线已调试完毕,预计12条线全年生产总值约2.2亿元。”紫琅电子办公室主任姜忠杰说。   据了解,紫琅电子电解电容器及电解电容器专用化成箔项目分三期建设。其中,二期计划建成10条电解电容器生产线;三期计划建成28条化成箔生产线以及10条电解电容器一体自动生产线,预计于2025年4月全部建成投产。项目全面投产后,将成为天北经开区第一批电容器生产企业,有利于完善电子新材料产业链布局,对打造化成箔产业链的延伸具有重要意义。   “二期电容器的主体厂房已经建设完毕,计划明年试运营。项目达产后,可生产引线电容6600万只、牛角形电容11650万只,全年的产量产值约1.8亿元。”姜忠杰说。   保障上游、做强中游、延伸下游。走进新疆科拓达化工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拓达化工”)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碌着灌装生产好的磷酸产品,叉车来回穿梭,装卸包装好的磷酸产品,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公司从9月27日正式投产以来,已经生产磷酸1100多吨、销售1084吨,销售收入达810多万元。”科拓达化工总经理曾宪金说。   据了解,科拓达化工成立于2019年,是胡杨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根据七师胡杨河市电子新材料产业体系招商引资而来的上游企业。该公司以黄磷为原材料,通过热法磷酸工艺,加工生产磷酸产品,目前主要生产85%电容级磷酸。   “产品销往师市辖区范围内的电极箔厂及乌鲁木齐市、八师、五师的相关企业,我们还将开拓其他市场。”曾宪金说。   目前,公司聚焦抓建设、延链条、拓市场、增效益,计划投入3条食品级磷酸及磷酸盐系列产品生产线,进一步提档升级,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创新延链,产业强链。七师胡杨河市将持续围绕“3+3”产业体系、十大产业链发展格局,加大产业链项目招引,创新服务模式,推进师市电子新材料产业聚链成群、蓄能成势。   作者:郭雪雪 彭兴虎 缪新亮
12-26

IM体育石嘴山高新区主导产业向“新”攀“高”

IM体育  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石嘴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间间看似普通的工业板房里,一家家身怀绝技的创新型企业就在其间。它们向新材料、新技术、新行业进军,努力成为石嘴山工业乃至宁夏工业布局未来产业的先锋,蓄势而发。   走进石嘴山先进材料协同创新工程中心,先进成形中试车间充满了科技感。   “这台设备可不简单,它拥有令人惊叹的打印能力,能够精准地打印出1×1×1.5米的大尺寸复杂薄壁金属构件。”该中心运营总监姜韬自豪地介绍起一台金属型3D打印机设备。   长期以来,宁夏众多高端金属材料企业被“难熔金属的激光精密成形”难题深深困扰,诸如高熵合金、钽粉、铌粉等金属材料构件的成形加工,成为横亘在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而这台金属型3D打印机设备,就是专门为解决此类棘手问题而量身定制的“利器”,其打印出的产品凭借卓越的性能和品质,在追求极致精密与高性能的航空航天、医疗、化工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为这些行业的技术革新与产品升级注入了新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台打印设备还具备一项神奇的激光表面熔覆功能。   在企业日常生产中,机器零部件由于长时间持续运转产生磨损,逐渐老化,无疑会影响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成本。在这种场景下,这台“打印机”便能大显身手,它所具备的选区激光熔覆技术,能够对磨损的机器零部件进行精准高效的激光修复。经过修复后的零部件,其耐磨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有效延长机器使用寿命,为企业稳定高效生产保驾护航。   拥有这种“高精尖”能力的新材料中试车间,工程中心共有6个,有的能熔炼成分均匀、纯度高的高熵合金材料,有的可制备难熔金属粉体材料,解决了业界头疼的难熔金属均匀化难题。   工程中心隔壁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石嘴山)晶体材料联合研发基地,同样来头不小。这家科研机构于2023年7月落户石嘴山高新区,围绕人工晶体材料研发方向,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市场孵化的完整技术转化链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担任项目顾问,宁夏钜晶源晶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学锋担任副组长。 “随着5G、6G的研发推广和落地,未来钽酸锂晶片的需求量将成倍增长,前景很好!”张学锋的语气很振奋,大尺寸晶体材料是目前制作射频芯片的唯一材料,世界上达到产业化水平的国家少之又少。他带领研发团队突破了大尺寸、超薄钽酸锂晶片的黑化关键技术,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低温漂、高机电耦合系数钽酸锂晶片。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石嘴山分中心,同样释放创新动能。   该中心发挥西交大学科、人才、研究等优势,围绕石嘴山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对先进适用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提供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转移、人才交流合作、创新载体建设、协同创新等服务。合作以来,面向石嘴山发布成果171项,处理各类企业需求251条,促成技术服务交易合同31项。   除了产学研基地,园区还创建了稀有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8个科技创新平台,汇聚起一大批科研人才。   2023年,石嘴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值达252亿元,在全区24个工业园区中排名第七。拥有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两大优势,石嘴山高新区的未来产业发展令人期待。   “围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园区在产业分布上,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占比达73%。”石嘴山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瑞说。园区现有企业204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专精特新”企业2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初步形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特色轻工、电子信息“3+1”产业体系。在自治区园区考核中,连续4年位列优秀等次,先后获评国家绿色园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新材料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对于园区的未来发展,李瑞信心十足:“‘百日攻坚战’擂鼓催征,我们正在加快推进中色东方超导铌腔、金晶TCO导电玻璃、柯派司钽铌电容器、电力电子半导体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先进材料协同创新工程中心改造提升工程,全力以赴推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 陈 郁 陈 瑶 李宏亮)
12-26

IM体育瞄准1500亿元目标 涪陵发力新材料产业

IM体育  10月19日,涪陵高新区秋雨绵绵。   在园区卡涞科技生产车间,数十台设备满荷运转,一根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玻璃纤维经过预成型、成型、激光切割等工序后,最终成为新能源汽车电池所需的外壳箱体。   总部位于杭州的卡涞科技,是一家从事新材料研发制造的行业“独角兽”企业,去年落户涪陵后已建成投产6条产线,年产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零部件60万件,其下游合作伙伴不乏宁德时代、长安汽车等行业巨头。   材料产业历来是涪陵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其中新材料产业占据了半壁江山。按规划,涪陵区将用五年时间将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做到1500亿元,初步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色新材料产业集群。瞄准1500亿元产值目标,涪陵特色新材料产业已具备哪些基础条件,未来还将如何发力?   布局11条先进材料产业链   数据显示,去年涪陵区材料产业产值实现1137.8亿元,建成我市首个千亿级材料产业集群,其中以聚氨酯、聚酰胺、聚酯为主的高分子材料产业突破500亿元,占了一半以上份额。   通过高端补链、终端强链,涪陵区着力提升产业链发展能级,吸引了一大批新材料产业行业龙头企业落户。   在位于涪陵临港经济区的重庆万凯产品陈列室,各式各样的保鲜盒、包装瓶让人目不暇接,这些产品的原料正是重庆万凯生产的食品级聚酯切片。   “我们将石油衍生物PTA经过提纯、消毒后,再与乙二醇进行酯化反应,最终加工成颗粒状的PET瓶片,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的包材生产。”重庆万凯负责人郑兵告诉记者,自2018年在涪陵区建厂以来,已建设投产了三期项目,形成年产PET聚酯瓶片180万吨的产能。   四年建成百亿级企业,像重庆万凯这样的新材料企业,为何能在涪陵快速成长?   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涪陵区深入推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沿链聚合、集群发展、打造生态”的产业变革。在材料产业方面,他们抢抓全市建设万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机遇,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上下游高效贯通、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进一步从大局中把握自身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   具体而言,涪陵区将补链强链作为推动新材料产业升级跃迁的重要支撑,率先谋划了化工新材料、动力电池新材料和汽车轻量化材料、前沿新材料3大产业赛道,布局聚氨酯树脂、氨纶、轻合金汽车零部件材料等11条产业链,滚动建立起百亿级企业库、领军企业库,培育壮大了一批链主企业。   为让企业快速成长,涪陵区推行“一企一策”重点培育方式,通过产业规划、政策支持、项目服务等全方位赋能,促进资源要素向在库企业优先集聚配置。比如去年,涪陵区就成功引入卡涞科技,创造了从洽谈签约、开工建设到首件产品下线,用时不到半年的涪陵“卡涞速度”,补齐了涪陵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下好创新驱动“先手棋”   走进位于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的重庆华峰聚酰胺生产车间,飞速旋转的卷绕机正纺出洁白的氨纶丝,成为高端服装制品的重要原料。整个车间只有两三个工人,运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技术,工人坐在电脑终端,即可完成压力、温度等各项参数的实时监控、校准,精准把控每一个生产流程。   作为涪陵区新材料产业的标杆企业,重庆华峰化工通过对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完成基础信息化、应用数字化、流程可视化和决策智能化等数字化转型,建成3个数字化车间、1个智能工厂、1个市级创新示范智能工厂,目前工厂关键设备联网率达到100%,5G融合网络联网率达到80%以上。   “创新是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关键词,要下好‘先手棋’。”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实施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以产业科创和数字化为材料产业迭代升级赋能,涪陵形成了新的产业发展突破点。   以“科创+”“绿色+”为导向,涪陵区联合中科大、港科大等,成立了“企业+科研院所”“企业+创新载体”等联合体10个,整合上下游企业、高校、产业研究院等科创资源,摸排企业技术需求和“卡脖子”难题,加强科技攻关。   去年3月,理工清科研究院落户涪陵高新区,瞄准MOF材料这一前沿科技,建成了覆盖材料基础研究、工业级合成与生产、工程应用等全链条创新性的研发、生产与应用体系。研究院负责人介绍,MOF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分离、生物医药、航天等领域,以此为基础,研究院建成了全国首个日产百公斤级晶态多孔聚合物生产线,其自主研发的MOF改性纳米纤维材料已顺利完成中试。   在数字化改造方面,涪陵区以“产线、车间、工厂”为基本单位梯度,深化数字化装备、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推动传统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目前,涪陵材料产业共建成6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1个市级智能工厂和29个市级数字化车间。   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还有待增强。”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当前涪陵新材料产业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但梯队协同、优势互补的集群效应还不够突出。   为了招引到更多大项目、好项目,今年以来,涪陵区紧扣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目标任务,成立了产业链招商小组,围绕石墨烯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气凝胶复合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绘制图谱,定向招商,为上下游产业布局创造更大空间。   在招引过程中,招商小组重点瞄准产业链条的短板断点,筛选了产业带动强、技术含量高的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龙头、“独角兽”企业等作为重点对接目标,建立产业招商指导目录,着力引进填补空白、链接上下游的关键项目、核心项目。   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季度招商引资活动中,涪陵区就再添两大新材料重点项目,分别与杭州领核科技、重庆聚购科技签约落地了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生产、热法纳米钛酸钡电子陶瓷材料两大项目。其中,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相比于市面上常见的超导材料,具有高电流密度、高可靠性、经济性等特点,可应用于医学、军工、船舶等领域,填补市场空白。   另外,涪陵区还将升级“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征集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项目合作需求,实施高端、科创、青年、产业四类人才工程。目前,依托慧谷湖科创小镇,涪陵区已引入高端研发机构16家,以校企联合、项目引智、高端引才等方式构建形成先进材料高端人才体系,累计引进创新团队3个。   “未来五年,涪陵新材料产业有望实现倍增发展。”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说,通过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培育一批优势企业、提升一批专业园区、打造一批产业服务平台,形成龙头企业牵引、配套企业协同、公共服务完善的新材料产业生态。力争用五年时间,涪陵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500亿元。   记者 左黎韵
12-26

IM体育焊接机器人为铁路线路“接骨疗伤”

IM体育作业人员使用切割机开断钢轨。   2024年暑运已拉开序幕,学生流、旅游流、探亲流等出行需求旺盛,为此铁路部门增加了列车开行数量,这对铁路线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成都局集团公司重庆工电段利用每日的“天窗点”加大对管内病害线路进行“接骨疗伤”,确保线路设备质量,为暑运期间旅客乘车出行保驾护航。新华网发(罗文武 摄) 作业人员对钢轨位置进行调整。新华网发(罗文武 摄) 作业人员对焊轨小车定位进行精细调整。新华网发(罗文武 摄) 焊轨机自动对两段钢轨端头进行焊接。新华网发(罗文武 摄) 作业人员盯控钢轨焊接过程。新华网发(罗文武 摄) 焊接作业完成,焊轨小车收回到焊正一体机上。新华网发(罗文武 摄)
12-26

IM体育瞭望 | “1元钱”打火机点亮全球

IM体育  如今的邵东,年产打火机超百亿只,年产值高达150亿元,远销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占据全球七成市场份额,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但1元钱打火机还是只卖1元,而且依旧赚钱。”   技术迭代、产业集聚、双手发力,创造了“不涨价”的制造业奇迹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两小时采访中,付再华接了不下10通电话,从招聘到销售,事无巨细地安排着工作。这份打火机事业,由付再华和爱人姚喊云在邵东开启,至今已坚持20余年。   打火机曾是“流浪产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从欧洲、日韩,转移至我国浙江、广东等地,那时付再华夫妇到广东购进了一批打火机和零配件,拆了装、装了拆,在自家开起了邵东第一家打火机作坊。   雇工人、招学徒、钻研技术……从付再华创办的顺发工业有限公司开始,打火机工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在邵东这座不靠海、不沿边的湘中小城生长起来,走向全球。   机器换人持续压成本   如今的邵东,年产打火机超百亿只,年产值150亿元,远销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一次性打火机占据全球七成份额。多年来唯一不变的,是一次性打火机1元钱的价格,其背后,离不开技术革新带来的成本压缩。   上世纪90年代,付再华开办的手工作坊里,都是工人计件组装打火机。“有一年大年初一,我们上午拜年,下午就面对面坐着压打火机砂轮,初八上班后,工人过来可以直接组装。”回想起当年,付再华印象深刻。   这种生产模式严重依赖当时低廉的人工成本。随着邵东打火机订单增长、劳动力成本上升,作坊式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009年,湖南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模具研发中心产品设计工程师阳志勇到来,带领公司走上自动化生产新路。阳志勇介绍,“机器换人”显著降低了公司生产的人力成本。打火机生产流程包含12道工序,改造前每只打火机人力成本为1角钱,占40%;自动化改造后,每只打火机人力成本大幅缩减至1分5厘。   2009年生产100万只打火机需1000人,“现在组装环节5个人一天可以做8万只,效率提高6~7倍。”阳志勇说。   邵东打火机产业持续推进“机器换人”,注塑机、焊接机换了三代,充气机换了五代,通过不断的“小步快跑”,目前人均效率提升了30倍。   “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但1元钱打火机还是只卖1元,而且依旧赚钱。”阳志勇说。   抱团发展集聚产业链   邵东最初引进打火机产业时,产业发展无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2002年,邵东市打火机行业协会应运而生,坚决遏制恶性竞争,积极倡导行业内团结协作。   “通过发布行业指导价格、整合行业资源等措施,协会引导企业避免价格战,确保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邵东市副市长、打火机产业链链长欧阳震说,协会还设有新品数据库,详细收录多种样式打火机,企业在新品开发打样阶段需将产品提交至数据库备案,对相似的产品协会予以退回。   为解决打火机的危化品运输难题,协会出资成立邵东市集达汽车危货运输有限公司,企业入股购置运输车辆,统一配柜、统一运输,保障企业产品准确、及时、安全到达目的地。   在打火机行业协会的有力保障和理念引导下,邵东的打火机企业也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再由多元至领军的深刻变革。   2009年,面对日益激烈的内外部市场竞争,邵东10家打火机企业和4家配套企业组成湖南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整合研发、注塑、组装、销售等各环节,将原本分散的小企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实现了从“小散”到“集聚”的转变。   在实践中,公司内部决策曾难以统一。2013年,股东们将股份全部转给东亿电气董事长陈书奇,东亿电气,从此没有了内部羁绊,竞争力更强。   小小打火机点亮全球,也与邵东集群化的发展道路紧密相连。   目前,邵东打火机企业总数达114家,其中生产厂商27家,剩余的87家均为相关配套企业。欧阳震介绍:“这些企业能够本土化生产200多种零配件,掌握14项关键加工工艺,除塑料粒子和危险化工气体外,全部实现本地供应,且配套企业均在方圆30分钟车程内。”   记者在当地新编制的打火机产业地图上看到,有10个乡镇(街道)在打火机产业链上扮演着不同产业配套环节的重要角色,成功构建了半径20公里内,涵盖国际市场高端机、内销机、设计研发、包装印刷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集群。   邵东炽兴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勇告诉记者,他从2006年开始给打火机厂家提供配套,现为十余家企业定制生产打火机防风罩。   既有“一枝独秀”的龙头企业,也有“百花齐放”的配套企业,加之行业协会的协调与推动,邵东打火机产业形成了集群发展的协同合力。   “两只手”助力,推动供给侧改革   东亿电气外贸业务部经理王朝辉外贸专业毕业后进入东亿电气,她回忆,公司2005年开始从事外贸出口,第一单客户来自马达加斯加,在B2B网站上直接成交,后来慢慢开始参加国内外展会。“2006年刚参加广交会的时候我们在四楼角落的一个小展位,现在已经发展到二楼主展厅的品牌展位了,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王朝辉说。   经过数十年发展,邵东打火机走向全球的步伐越来越大。长沙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邵东市打火机出口额达37.4亿元,占同期全国打火机出口总量50.8%,这得益于邵东在供给侧持续发力。   一方面,通过政府之手推动技术研发。2017年,邵东市政府投资2亿元成立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模式,政府控股70%、技术团队占股30%,为邵东打火机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研究院围绕打火机产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至今已研制新设备、新产品30余台(套),授权各类知识产权276件,其中发明专利47件,形成5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单常清说。   阳志勇说,得益于研究院的打火机气量自适应调节及火焰智能检测技术,东亿电气成功解决了焰苗高度不稳定的难题。   “现在我们拥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省级创新平台,共有研发人员1000余人,每年投入研发费用2亿元,科研成果累计3000余项,年产品创新率达38%。”欧阳震说。   另一方面,通过市场之手,敏锐捕捉市场变化,以外观创新、功能丰富等具备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为第二增长点,推动新品研发、优化产品结构、树立品牌形象。   记者在多家企业的包装车间注意到,出口东南亚、欧洲、非洲等不同地区的产品各有不同,“欧美人手掌大,我们专门研发了不同尺寸的打火机。”王朝辉介绍,我们也结合时下热门的文艺作品、体育赛事等优化包装,让邵东打火机品牌深入人心。   目前,邵东已经形成了稳定出口1元打火机,主推2元打火机、3元打火机、5元打火机的产品格局,并不断创新新型高端点火设备,占领韩国80%的高端市场,逐渐开拓欧美高端市场,产品价值水涨船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全球客户不断增加。   欧阳震说,国际化的经营理念与品牌建设的战略部署,逐步成为邵东打火机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实力的关键举措,对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邵东打火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将继续提升,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搏击风浪。(采写记者:谭剑 姚羽 刘芳洲 薛宇舸)
12-26

IM体育山东日照:抢开局促生产 夺取首季“开门好”

IM体育  人勤春来早,节后开工忙。春节过后,日照市多个项目和企业紧盯全年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抢开局、促生产、抓订单、拓销路,奋力夺取首季“开门好”。   落户五莲县潮河镇的日照鹿鸣杉境文旅康养项目,是山东省2023年重点文旅招商项目,春节过后,施工人员正在加快内部装修。   “到目前为止,正在对二楼三楼的地面、墙面进行一个加急的工程推进。”鹿鸣杉境项目经理武光磊说道。   鹿鸣杉境项目概算总投资4.1亿元,全面达效后,可实现亩均产值126万元,带动就业300人,同时为800余位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预计2024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我们将聚力把鹿鸣杉境项目打造成五莲县养老产业的样板和标杆,全市医养健康产业的领军项目。”武光磊说。   在日照利尔高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台台提升机、无人操作堆垛机将货物在不同货位之间来回运送,高20余米的智能立体货仓堆满了成品耐火材料。日照利尔经过智能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全面实现了耐火材料全线自动化生产。   据日照利尔高温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周陆升介绍:“去年公司顺利完成12.9亿元的产值,今年计划完成14.5亿元的产值,公司订单比较稳定,年初三我们就开工生产了,日产量20吨。”   位于山海天的山东海派冷链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冷链物流、仓储、加工等于一体的现代冷链物流及仓储型龙头企业。春节过后,公司仓储转运业务忙个不停,装卸工人最忙的时候一天要装卸近30车货物。   山东海派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黄海伟介绍,目前,库内储存货物品种约10余种,主要包含肉类、水产品,总储存量达10万余吨,日吞吐作业量达30标准箱,约2000余吨。   正月初五,日照锦华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全面复工复产,公司二期钢结构厂房正在进行安装调试,计划正月十六正式投产。    “我们主要上了数控切割机,还有激光切割机,还有就是U型组立机,端面铣,还有大型抛丸机,向数字化方面发展,大大提高了效率,还有生产能力,二期厂房计划上三条钢结构生产线,能够适应咱这个钢结构目前生产形势和能力。”日照锦华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经理刘刚强说道。   日照锦华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二期厂房总投资约2000万,总建筑面积约9000平米,全部投产后,年产能将达到2万吨。   日照锦华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宏文说:“2024年我们接的订单大约在5000吨多左右,我们公司将抢抓钢结构装配式发展机遇,着力提升公司重钢生产能力,力争钢结构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为助力日照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锦华力量。”(宗杰 刘刚 陈忠满 孙燕 陈冠宇)

总部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科兴路西段606号

电话:0086-28-82091028

电子邮箱:admin@fudashi.cn   

版权所有:IM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服务支持 | 滇ICP备88088553号-1

IM体育电子移动端